课程教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记张元教授《资治通鉴》选读课程

来源: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时间:2016-09-20

2015年11月21日和22日,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的张元教授为文化中国第7期的学员们带来《资治通鉴》选读课程。张元教授是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专长于中国通史与宋史,著有《谈历史话教学》、《简明中国历史》(合著)以及高中历史教科书多种。

在此次授课中,张元教授选取汉代、三国、南北朝、唐朝四个朝代,从重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入手,结合胡三省的注,为同学们描摹了一幅宏大的历史图景。除了注重史事的介绍之外,张元教授特别强调分析史书的言外之意。在讲到汉武帝时诸侯王来朝,《资治通鉴》记载“上置酒,胜闻乐声而泣”,老师提醒我们,史书中很少出现“泣”这样表现强烈感情词汇。而司马迁在此处运用“泣”这个字,充分说明了当时“摧抑诸侯王”这个政策对于各个诸侯王的影响之深。而后“上乃厚诸侯之礼,省有司所奏诸侯事,加亲亲之恩焉。”也说明了汉武帝对于诸侯王的怜悯。谈到刘裕的时候,“刘牢之击孙恩,引裕参军事,使将数十人觇贼。遇贼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而《宋书》中记载的是“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所将人多死,而战意方厉,手奋长刀,所杀伤甚众。”面对两种不同的记载,张元老师引导我们思考:显然《宋书》中对于整个事件的刻画更为真实,但是司马迁为什么不选用《宋书》的记载?这是因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故事本身的真实性,而是在于故事呈现的意义。而这个《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故事所呈现的意义就是突出刘裕的神勇。张元老师向我们介绍的这些阅读历史的方法,让同学们面对史书有了更新的思考角度,也比以前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思考。

其次,张元老师还特别强调“资于治道”,通过带领我们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来传授我们为人治世之道。讲到杨颙去世时,资治通鉴记载“及顒卒,亮垂泣三日。”张元老师让我们思考,诸葛亮是真的为杨颙哭了三天吗?其实不全是,前文提到杨颙进谏诸葛亮不必事必躬亲,应让下属各司其职。其实诸葛亮也不是不懂职责分配之道,但是苦于西蜀缺乏人才,因此诸葛亮的“垂泣”中,更多的还是担心自己的处境以及蜀国的未来。讲到宋(南朝)初年的各位人杰之时,《通鉴》记载徐羡之“晓万事,安异同”“风度详整,时然后言。”张元老师评论,虽然“安异同”“时然后言”很难办到,但这才是为人处世的关键。在讲到元嘉之治时,张元老师提醒我们注意,虽然道彦之与谢晦利益有冲突,但是在一段时间内仍能善待谢晖,是一种政治手段,说明其从大局出发,等待攻击敌人的最佳时机。

除了带领我们阅读历史,张元老师还向我们推荐了不少好书,并辅以书评,以增进我们对人类、对这个社会的理解。两天《资治通鉴》选读的课程,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阅读史书的方法,还让大家对历史进行更为深层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