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公与莎翁——东西方文化错位
来源: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时间:2017-03-01
2016年10月8日晚上,秋风转凉。玉泉校区第七教学楼内,温文儒雅的教授正在为文化中国人才计划的学员们讲授关于两位东西方文化大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及其背后的东西方文化错位。两者之间惊人的历史巧合令人唏嘘,而其中深刻的历史意义与现代启示更令我们深思。
主讲教授郑培凯先生,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副修历史。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协办中国文化中心(Chinese Civilization Centre),并担任中心主任及教授。郑教授研究范畴包括中国文化意识史,涉及艺术思维、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评论与文化思维的关系和文化美学等。郑教授此次来到浙大授课,恰逢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此次授课的主题“汤公与莎翁——东西方文化错位”便成为适时之需。
第一讲:汤显祖的现代启示:纪念汤显祖诞辰四百周年
(一)文化的与政治的汤显祖
【他们的作品到了四百年后还是非常有意义,长远下去相对而言可能是不朽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他们(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确实有一些特殊的意义,但是背后有一些整个的文化大变迁的意义。】
刚开讲,郑教授询问:大家是先听到汤显祖还是先知道莎翁?接着走下台,问了全班几乎每一个同学的答案。回答的声音里几乎都是先知道莎翁,甚至有的人之前没有听说过汤显祖。
“我是在台湾长大的,大多数中国人大概在七八十年前不太知道汤显祖,但是五四以来只要读过书没有人不知道莎士比亚。这后面牵扯到整个文化风气的问题,一个时代因素,不是个人的。”郑教授说。
“汤显祖在《明史》里面有汤显祖传的,大家知道他是一个文学家,但是在传记中只有一句是跟戏剧有关的:少善诗文。但是列在《明史·文苑传》里面说明,他们知道他是有文学地位的,但是他的历史地位不因为他的文学成就。”
郑教授研究汤显祖是1972/1973年,在看过全本《汤显祖文集》之后想去研究他。这是一幅汤显祖的画像,1838年临摹版。
郑教授讲,汤显祖生前仕途不得意,不是以戏曲成名。他在遂昌很有政绩,当地人给他立了生祠,到临川画了肖像挂在遂昌的祠堂里。“其实他是一个瘦弱的人,不过没关系,现在他伟大起来了。”“汤显祖的字,是典型的明朝才子的字。”
汤显祖书法:行书七绝
明史中的汤显祖是政治的汤显祖
汤显祖在明史中的地位是因给皇帝的上书。痛斥宰相申时行,触怒了皇帝,很多人来救他。他在当时属于清流那一系,两个儿子都参加了东林党。明史里呈现的汤显祖很片面。在中国文学史中,定位汤显祖是文学大家,戏曲大家。二十一世纪称汤显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从戏曲上讨论说他是一个文化伟人。
“汤显祖写过很多赋,如果写一篇研究他的赋的论文,那一定是博士论文。但是为什么没有人去研究呢?因为太难。难的人们都不敢碰,不敢碰人们就不知道。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汤公的赋是魏晋的小赋,主要是情诗,跟汉赋不一样,他通过描述情感把赋这种体裁重新发扬了。”
汤显祖的人生选择
汤显祖出身抚州临川书香门第,家族对他的期望正如他的名字:读书进学,科举做官,光宗耀祖。在汤显祖的一生中,有三个人对他有很大影响:罗汝芳(阳明学派泰州学派:解缆放帆,相信孟子性善说)、途观和尚(晚明四大高僧之一,后来为民请命死在诏狱),和李贽。
他始终坚持儒家入世精神:先忧后乐、真善美。
汤显祖青年时期有胸怀天下的抱负,可惜孤芳自赏,仕途不顺:先是拒绝张居正笼络,连续落第,张死后才中进士。后拒绝申时行、张四维笼络,自请南京闲差,写成《紫钗记》。最后上疏批评时政,遭到贬谪,流落监狱,最终困居遂昌知县,1598年辞官回乡。退隐居家之后,在短期内写成了《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成就中国文化与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人生的选择很重要,有很多诱惑,这时候就要做一些选择,有时候和个性有关。
他有点不合时宜,这一点跟苏东坡很像,但是苏是做了蛮大的官,汤是从一开始就错了,考科举的时候就遇到了挫折。
他曾在三十七岁生日那天为自己写了一首诗:
《三十七》(1586)
年代: 明 作者: 汤显祖
我辰建辛酉,肃皇岁庚戌。
初生手有文,清羸故多疾。
自脱尊慈腹,展转太母膝。
剪角书上口,过目了可帙。
家君有明教,太父能阴骘。
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
弱冠精华开,上路风云出。
留名佳丽城,希心游侠窟。
历落在世事,慷慨趋王术。
神州虽大局,数着亦可毕。
了此足高谢,别有烟霞质。
何悟星岁迟,去此春华疾。
陪畿非要津,奉常稍中秩。
几时六百石,吾生三十七。
壮心若流水,幽意似秋日。
兴至期上书,媒劳中阁笔。
常恐古人先,乃与今人匹。
汤显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是《紫箫记》,是没写完的,后来写成了《紫钗记》,是霍小玉的故事,“把她由厉鬼变成了一个忠于爱情的形象,而李益是从来没有变过心的”。
后来当局调回来却不能安排他的位置,他不受愿人操纵,这也跟他的个性有关。后来终于辞官回乡,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完了《牡丹亭》,写完是在他辞官回到家的时候完成的(1598年抚州临川)所以他最后弃官回家的时候其实心情是和陶渊明很像的,用文学作品来表达他所人生的理解。他搬家了,搬到临川城里面,盖了一座新家叫做玉茗堂。
(二)思想解放与文学意象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他的剧作。汤显祖早期的作品文词非常华丽,到了晚期则变得老辣。他的这些思想影响了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都能见到。
《紫钗记》与《牡丹亭》
《紫钗记》里面写男女之情与人际阻隔,写女子对爱情的忠贞:至情的追求才是对自身主体的认识。紫钗记与唐传奇的不同是思想颠覆,刻画“情真”。《紫钗记》用典非常多,最后是用《西江月》词中的。
紫玉钗头恨不磨。黄衣侠客奈情何。
恨流岁岁年年在。情债朝朝暮暮多。
炊彻黄粱非北里。斟翻绿蚁是南柯。
花封桂瘴知何意。赢得敲尊一笑歌。
最妙的是最后一句。这时候他还没有上书朝廷,这里却已经出现了《南柯记》、《邯郸记》。可见他在十五年前已经有了人生空幻的一些道家思想。
《牡丹亭》里有标目,莎翁剧里也有这样的形式,在电影《莎翁情史》里面有呈现。那部电影对莎翁的生平是戏说,但在呈现历史上非常考究。
[蝶恋花](末上)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
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后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汉宫春]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感梦书生折柳,竟为情伤。写真留记,葬梅
花道院凄凉。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果尔回生定配。赴临安取试,寇起淮阳。
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惶。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恼平章。风流况,施行正苦,报中状元郎。
杜丽娘梦写丹青记。 陈教授说下梨花枪。
柳秀才偷载回生女。 杜平章刁打状元郎。
李渔评价《惊梦》:此等妙语实在好,只可作文字观,不可作传奇观。(类似:Dr. Johnson on Shakespeare)但是如果不是那么惨淡经营,那么深入地去剖析它的角色的话,就不会那么流芳百世了。还有令人好奇的一点:汤显祖写成《牡丹亭》之后,一开始注解、崇拜《牡丹亭》的都是妇女。
《南柯记》与《邯郸记》
南柯记的“佛”与邯郸记的“道”只是看透世情,针砭现实的丑恶与无常。“蝼蚁也有情,看不透”,黄粱梦醒,神仙也是梦。汤显祖谈人生若梦,但是始终放不下世间情。他总是不完全信仰一个东西让他去追求,所以他始终作为一个文学家在追求他的梦想。他一直在寻梦。
汤显祖和莎翁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环境让他们展现不同的文学才华。这两个人都是同样一个时代,我称之为“早期全球化”的时代。江南为什么这么繁荣,是跟全球经济的变化有关。社会变化、文化松动,文化也发展起来了。文人唱南戏有家班,这是怎么回事呢?莎士比亚的时代也是,西方整个变了。但是每个地方的历史又有所不同,不是直线发展。1644扼杀了一个创新开放的追求。历史是很难讲的。我们跟汤显祖今天很契合,这也许是我们讨论汤显祖的意义。
汤显祖是中国文化的先知,全面的汤显祖,还有待我们的继续理解与发现。
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应该各美其美。我们在文化认知上是不同的,对于我们的文化要搞清楚其意义在哪里。我当时有个学戏曲的同学用结构主义解析牡丹亭,认为后二十回应该删掉,是“反高潮”。后来我提了一个说,你从文学的角度,从固定的文学模式讨论是这样,但是汤显祖想做的不是这个。他是要写回到现实世界之后,他们要争取他们在俗世的存在。不是说历史一定影响某个人的创作,但是它会给你特殊的氛围和能量让你思考,有伟大的心灵和较高的艺术敏感度,在探索艺术的空间上你就能走那么远。
第二讲: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东西方文化的错位
【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同在1616逝世,虽然是巧合,有没有特殊的历史意义?400年后又如何?中国人知道塞万提斯嘛?中国人可能不知道塞万提斯,但是知道堂吉诃德。但是汤显祖,假如现在中国人都不认得他,400年后外国人也不会认得他。】
(一)晚明与伊丽莎白英国
就在莎士比亚生活的时期,因为发现新航路,整个欧洲贸易扩展,殖民主义开始了。澳门作为葡萄牙殖民地没有签过约,正式变成澳门殖民地是打完鸦片战争以后。不管怎么样,西方的势力直接到了中国,西方的船把货直接拉到中国去。中国当时最富裕,拥有最多他们需要的奢侈品。中国不需要他国的货物,需要白银。当时西班牙带着白银从菲律宾到马尼拉跟中国做贸易。所以西班牙塞尔维亚在整个十六到十八世纪都是贸易中心。达伽马走通新航路之后,这个新的经济体系不可能不影响世界的经济结构。
在中国,阳明学派是明朝中叶思想开放之后的,达到圣贤的道路是通过自我,要肯定自己的主体。在欧洲同时代15世纪也开始文艺复兴,是巧合,也跟经济有关系。格物致知是明了物质跟世界的道理,阳明学是道德型,文艺复兴是向外探索,是比较开放的。
欧洲跟中国的差别:中国是农业大帝国,基础比较稳定,改朝换代之后还是农业大帝国。欧洲这个时候是商业小帝国,比较掠夺性。中国所谓的儒法之争,是道德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目的和手段儒家讨论得比较多,法家几乎不讨论这个的。
宗教在中国常被皇帝卡得死死的,西方不一样,有新旧教之间的冲突,莎士比亚经历过这样的宗教冲突(这种东西会造成人思考的面向,从宗教到人生,从奇迹剧到人身上)
他们的时代,东西方的错位不很大,他们运用的文字不同,有相同的艺术想象的能力和对人生处境的关怀。这个时候还可以比一比。这四百年之中,欧洲和亚洲的历史文化进程真的还蛮不一样。到了清朝,清朝是军事政治大帝国,但是思想禁锢,压制创新的时代。同时期大英帝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再下去一百年,完全不一样了。
(二)莎士比亚和他的艺术作品
19世纪以来谁是莎士比亚竟然成了问题,质疑莎士比亚的作品,不是莎士比亚本人写的,而作者另有其人。1有关他的法律文件教堂文件很多,但是这个人是什么样的我们不得而知。
《皆大欢喜》里面有一段:“世界是个舞台”,与汤显祖《紫箫记》里面四空禅师讲述人生的一段及其相似:
The Seven Ages of Man All the world's a stage, 大千世界是个舞台,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所有男男女女不外是戏子;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 各有登场和退场, 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 一生扮演着那么些角色, His acts being seven ages. At first the infant, 七样年龄分七幕.首先是婴儿, Mewling and puking in the nurse's arms; 在奶妈怀中啼哭着,呕吐着。 Then the whining school-boy, with his satchel 接着是怨天尤人的小学生,背着书包, And shining morning face, creeping like snail 挂着洁亮晨光的面孔,象蜗牛般 Unwillingly to school. And then the lover, 勉强爬行上学。跟着是情人, Sighing like furnace, with a woeful ballad 叹息得象锅炉,专为情妇的 Made to his mistress' eyebrow. Then a soldier, 娥眉作悲歌。随后是士兵, Full of strange oaths, and bearded like the leopard, 胡子象豹的, 满是新奇的骂人话, Jealous in honour, sudden and quick in quarrel, 吵架时鲁莽冲动,却热衷荣誉, Seeking the bubble reputation 追求那泡沫般的名声 Even in the cannon's mouth. And then the justice, 连火炮口也不怕。然后是法官, In fair round belly with good capon lined, 那好圆的肚子用上等的阉鸡填满, With eyes severe and beard of formal cut, 眼色严峻,胡须正经, Full of wise saws and modern instances; 多的是智慧的格言,日常的事例 —— And so he plays his part. The sixth age shifts 演着自己。第六样年龄 Into the lean and slippered pantaloon, 化作瘦削的,穿拖鞋的傻老头, With spectacles on nose and pouch on side, 鼻子戴眼镜, 身边挂钱袋; His youthful hose, well saved, a world too wide 好好的储存的年少时代的裤子, For his shrunk shank; and his big manly voice, 对收缩了的小腿,已太宽松; 雄壮的嗓子 Turning again toward childish treble, pipes 转向小孩的高音,听来 And whistles in his sound. Last scene of all, 象打呼哨。最后的一场戏 —— That ends this strange eventful history, 结束这变化莫测的戏剧的一场 —— Is second childishness and mere oblivion; 是再来的幼稚,全然的健忘, Sans teeth, sans eyes, sans taste, sans every thing. 没牙齿,没眼力,没口味,没一切。 :The Seven Ages of Man - from As You Like It(皆大欢喜—人生七阶)
《紫箫记》四空禅师:
【耍孩儿】只见人生十岁。孩儿的颜如蕣华美。终朝游戏薄昏归。二十岁。骏马光车。盈盈的高谈雅丽。三十岁。举鼎干云气欲飞。一心在功名地。四十连州跨郡。垂珰出入皇闱。
【五煞】幢旄五十时。歌舞罗金翠。婀娜六十成家计。容颜七十无欢趣。明镜淸波懒得窥。八十岁。聪明去。记不得前言往事。致政悬车。
【四煞】九十时。日吿衰。那些形体是志意。非言多谬。误心多悸。平生感念交垂泪。孙子前来或问谁。人百岁。全无味。眼儿裏蒙瞳浊镜。口儿唾息涎垂。〔黄裳〕
人生到此。天道宁论。圣贤不能度。何得久存我。回想前事。只是蜉蝣一梦。
【三煞】生意定何时。婆娑枯树枝。等闲撇下人间世。当日裏春林啭鸟何迁次。今日后秋寺闻蝉止益悲。眼看见愁来至。憔悴了生花铁树。迤逗了落叶阿黎。
两人在人生际遇、生死大限的认识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汤公和莎翁都会做梦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紫钗记》又称《鞋儿梦》,《南柯梦》《邯郸梦》《牡丹亭》(还魂梦),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暴风雨》(收场诗是莎士比亚收笔的最后的诗)都与梦境、幻觉、人生如梦有关。
东西文化孕育的天才
中国的剧场是精英与市井交汇的,但是汤显祖是精英阶层起来的,直接与最古典的文学接触;莎翁是从中下层起来的,面向市井阶层。欧洲当时全球文学是从拉丁文变成现代英文;汤显祖的文字还是古典文学的大成,对白却是白话文。白话文的出现其实跟文化发展的关系很重要,在西方白话文出现是连续性,在中国是断裂性,这就造成一系列文化传统的问题。像西方的希腊文、拉丁文等等古典学,以后在中国古代文学会不会变成古典系?
不管怎么样,回头看的时候,两位作者真的很伟大。至少对中国人来说,汤显祖是个伟大的文化人。汤显祖到了二十一世纪真的是蛮有意思的,就这20年全部翻了个案,我们说,汤显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在我们潜意识里面,是希望西方有个东西,我们有个类似的。昆曲是中国表演艺术审美想象的极致,为丧失文化自信的中国人,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发现了文化认同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