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记郑培凯教授《史记·孔子世家》授课
来源: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时间:2017-03-14
2017年3月3日~4日,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教授在玉泉4教304为文中学子授课,授课内容为《史记·孔子世家》。
在上课之前,郑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历史?”同学们的回答不尽相同,有的,是出于专业需要,有的是出于兴趣;有的同学说,以史为鉴;也有的同学说,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是民族认同的来源……从不同的角度看历史,有不同的收获。
那么什么是历史呢?简单说来,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有其客观真实性,也有其主观性。究其本质,历史的主体还是“人”。人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要记录历史,就不得不重视史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史料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传说,在古文中常有“盖”“……者云”的字眼提醒;另一种是考据过的史料,包括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观《史记》,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史料皆有之。因此《史记》的记载,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更严谨地说,《史记》的通篇,皆有与史实出入的细节。
郑老师带领我们读《史记·孔子世家》,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如何去鉴别史料。首先,郑老师让同学们先读《孔子世家》的最后一段,即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谓至圣矣。可以看到,司马迁对孔子推崇备至,“至圣”之称,也是由司马迁始。为什么要从最后一段读起呢?我们了解司马迁对孔子的态度之后,在前面的行文中,多有道听途说的史料,我们便不会觉得奇怪,反而因为司马迁的推崇,他不舍得删去与孔子相关的史料,哪怕其真实性无法考据,司马迁也会写入《孔子世家》的中。
司马迁对于自己无法考据的史料,会以“……云”“盖”等字眼加以说明。此外,文中有许多逻辑混乱之处,盖因文献流传过程中,有错简之处。例如: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孔子世家》中,对孔子言行的记录,也有许多不符史实的地方,例如: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王”“霸”的措辞在战国时期才出现,孔子在世时,不可能说这样的话,这些话,更像是孟子的言语。这一类的言辞,通篇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
《史记》言辞华丽优美,读起来趣味盎然,让人爱不释卷。如何既保持学术的又不失文章之法,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第一次这样详细地读一篇文章,《孔子世家》将孔子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看到,孔子虽然是一个道德高尚的教师,但也同样命途多舛。然历经风雨劫难,仍不失赤子之心,坚持理想,我辈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文/李沙沙 图/黄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