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介绍

INTRODUCED

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十周年公益论坛小结

来源: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时间:2018-05-28

    在当下中国,公益组织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内公益事业在制度和内容上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公益,高校学生便是其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青年队伍。
    如何加强高校公益组织与更为成熟的社会公益组织的联系,促进公益事业共生发展,激活和创造更多样化的公益形式,是我们一直在关心并为之努力的重要议题。
    我们于 2018 年 5 月 13 日在浙江大学举办 2018“向前一步——大学生与公益”论坛,旨在搭建高校公益组织与校外公益组织相互了解的平台,更好地探讨大学生在当下国内和国际公益活动中的作用。我们还希望吸取成熟公益组织的成长经验,共商未来公益事业的发展方向,以扩大青年公益活动的视野,优化管理,深化合作,激活内容,互利共生。
    本次论坛精选与青年公益活动紧密相关的内容,设计了 Ted 演讲、圆桌讨论等活动形式,为与会同好们提供跨区域、跨门类、跨年龄的分享与创意空间。论坛与会人员包括国内外高校专家学者、公益行业领袖、知名企业社会责任总监或经理及公益领域知名媒体等。


益”师有言

 

邓飞——“另起炉灶,重开天地”

重建人的关系,再建人的价值,用柔软改变中国。

 一、中国的现状

    我们首先把环境搞砸了,接下来我们把自己的健康也搞砸了。邓飞先生原来是一个调查记者,他的使命一直是揭露黑暗,让阳光照到那些无人知晓的地方。但他发现,中国不缺一个写字的人,只缺一个行动的人。政府失灵、市场失灵让数以千万的留守儿童忍受着校园饥饿。

 二、免费午餐

    这可谓是秀才带兵——一个记者做公益,做自己擅长的事,邓先生为整个行动取一个名字,叫免费午餐。让每一个乡村孩子,免于校园饥饿,让他们有公平的机会去改变命运,他的公益模式主要为:

       其一,学习商业,把公益做成一个标准化的产品,这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像模像样的午餐。

       其二,借助时代的力量,用互联网进行传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三,教育与培训才是根本,扶人自立,本地的公益组织去承接外来的公益任务,本地的问题让本地人来解决。

       其四,立足杭州,打通西部,用先公益带动后公益。

 


刘泓——“服务学习,学习服务”

 

刘先生慢步走上讲台,向大家缓缓而深沉地鞠躬。

一、PEER所至

       刘先生是“PEER毅恒挚友”的创始人,于演讲的开始,他谈论了PEER的主要公益模式:

       第一,构建peer中心——在合作的县城高中设立学习中心。

       第二,提供教师支持——和老师共同探讨教育创新,让理论落地。

       第三,提出服务学习——以服务为形式作为学习的方式。

二、“服务-学习”项目

    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朋辈教育是一种平等的、开放的、相互理解以及互相启发的关系。而这个,也是“服务-学习”项目的理论基石:

    “服务-学习” (service-learning)结合理论与实践,同时关注服务的效果及服务者的个人成长。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系统性学习 + 落地实践,服务乡土教育 + 反思贯穿于整个过程,深化学习及实践成果。通过服务参与到社会公益,可以全方面锻炼志愿者的素养;通过学习,志愿者可以思考服务的背景,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内容;反思贯穿于服务-学习的整个流程,有效的反思可以连接服务与学习两方面。

    对服务-学习项目所有参与者来说,服务和学习的目标同样重要,两者是互相推动的。服务者和被服务者都一样重要,他们需要建立伙伴关系,如果忽视了服务者的成长,被服务者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服务。

 

 

吴杰——“集结社会资源,关注社会公益痛点”

 

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

一、关于公益

    公益是需要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要产出的社会效应,也需要量化的衡量。因此,公益要用商业的手段进行升华,但公益产生的不是利润,而是一种社会影响力。

二、公益的方式

    吴女士作为至美基金会秘书长,强调了至美希望通过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促进人口素质与社会文明度的提升,实现“人人可公益”的宗旨。公益人需要集结社会资源,关注社会公益痛点,具体的做法为:

    我们必须打着大灯照着那些社会问题,直到政府接单。公益需要吸引政府的目光,因为在中国,政府是最大的可动用的社会资源的拥有者。

三、信仰与视野

    一定要做一个自信中国人,吴女士在美国呆了25年,但是她始终坚持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这是一份信仰。

    吴女士说:“ZOOM OUT!”苍穹下的地球是如此渺小,我们应该要学会跳出自己所处的环境,用一个更大更远的视野去审视生命,由此我们谓之公益情怀。

 

 

章渝——“济困型的公益很重要,但发展型的公益不能忘”

在稚嫩青春的外表下,章渝有一颗严实坚定的公益心。

一、公益之益

    章女士重点分享了大学生为何要参与公益:

        第一,大学生有天然的热情,有足够的青春去做很多事情。

        第二,公益更多的是一种探索,脱出纯粹的学业氛围,从而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

        第三,济困型的公益很重要,但是发展型的公益更重要。用自己所学,去解决社会问题,创造商业价值,也是一种形式的公益。

二、商业与公益

    探索商业与公益的边界,让两者相辅相成,彼此结合。最直接的是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说,目前企业CSR的需求很大,但是企业所做的事都不够专业。因此,章女士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

    在社会领域中发现商业机遇,并在商业逻辑中创造社会影响力。换言之,运用企业的核心能力去解决社会问题,同时反哺商业价值。



王倩——“WWF:从生命长江到长江大保护”

每一个机构里面,只要自己有公益心,就都是有战场的。

 一、水问题

    首先要提到的是水问题,水问题不仅关注是环境中的水是否有异物,从水源头出发也会有很多问题。很多重要文明,包括我们自己的中华文明都是伴随着大江大河的。

    为什么土地会肥沃?这和洪水有很大的关系。不要把洪水看作敌人,人都是和水共生的。为什么98年的洪水影响这么大,那个时候很多人围垦,这种状态人和水是冲突的。

二、湿地使者行动与大学生公益

    湿地是地球之肾,从没人了解,到众人周知,很重要就是大学生的努力——湿地使者行动。在这个行动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湿地是什么东西。设计这个活动就是为了在大家不知道湿地重要性的时候,提升大家的意识。这催生了许多其他使者行动,同时不断扩充了湿地行动的地域。大学生的社团互动往往是短期的。我们用一个系列的活动,去吸引社团和社团的领袖来参与。

三、全球环保框架的构建

    从生命长江到长江大保护,并不是环境保护专业的特权。WWF保护策略的演化,第一代保护物种,第二代解决重大威胁,第三代主动引导消费(而不是被动地解决问题)。每个人选择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甚至思维方式都是会影响世界的。

 

陈慧——高校社团如何挖掘公益资源

缺乏的不是资源,缺乏的是对公益资源的挖掘

一、知己知彼

    第一,我们需要好的社团成员,这时候应该反思,每个成员有没有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

    第二,需要找准社团的使命感在哪里,明确我们要做什么事情是很重要的;

    第三,社团想做的事情的着力点哪里,怎么去很好的完成这个活动;

    第四,社团要专业稳定,比如,我们在做支教的时候,不需要模仿别人去设计课程,而是应该了解自己的成员的特性来安排活动。

二、如何获得资源和知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其实我们不缺乏资源,缺乏的是对资源的挖掘,比较建议大家去找社会组织,做项目的挂靠等等,这样子会轻松很多。

    之后,进入“纸上谈兵”阶段。这里不只是要写申请书的问题,我们需要学会怎么沟通。我们应该注意时间和沟通的方式。

    资方会收到很多的项目书,项目书中体现的东西其实是很多的,比如背景,行动成员,各自承担这什么工作,预算等等。在这其中,做一个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拿到钱是很好的,但是之后要注意做好反馈,让资方了解到项目的成果。

 

周功武——让世界看到青年的力量

放弃保研成为全职公益人,他的眼神明亮而坚定

一、公益不仅是快乐

    从事公益,带给别人的是快乐,但是自己要付出很多,公益也不只是捐赠。大学生要善于讲出自己的故事,把想做的事情告诉别人,才有可能获得支持;其次,要采用新颖的,易于被大家接受的形式,比如和当下热门的产品等合作,吸引大家的眼球。

二、如何创新

    在提到创新的时候,周功武老师举了利用粉丝经济的例子,他曾经见过的最大的年龄是80多岁的粉丝一起和免费午餐参与公益,免费午餐的公益店铺,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甚至二次元的人物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再比如直播的例子,在大家觉得直播对明星更多的是负面影响的时候,免费午餐邀请到了一些明星,做了免费午餐主题的直播,效果非常好。

    最近,免费午餐又和共享单车一起合作,和大家关注的内容结合,会更容易被接受。甚至和很多大学的校花合作,请他们代言,从而收获了一些追随者。    

 


圆桌讨论

上午总会场的大型圆桌会议

 

下午分会场的小型圆桌会议

 

下午分会场的小型圆桌会议

 

 用圆桌拉近距离,用话语打开视界。

 

议题一: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总是对公益感到力不从心,请问大学生为什么要做公益,可以和自身的成长联系起来吗?

 

邓飞:

        为什么不能从课堂上离开,跑向外面的世界——你是希望呆在课堂里面做一个保守者,还是希望成为真正有力量的人?我之所以能够连接各个方面的力量,是因为我在实践之后去继续学习,而非脱离实践去掌握知识。

       怎么无中生有,怎么钻木取火,怎么滚雪球,公益它需要资金——所以我不建议你们自己干,要找一个靠谱的组织,因为他们都是大师,厉害的人可以给我们赋能。不同的人在一起,才能顶过诸葛亮。去实践了之后,回来再学自己的专业,先把思维开阔,再去学习本专业也没有问题。

 

贾改革同学:

        公益主要是一种情怀,一种为他人奉献的情怀。对于我们来说,公益就是对自己未来的定位的一个探索。我们很迷茫,渴望找到感兴趣的地方,因此做公益也会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吴杰:

        通过公益,你可以有格局。我们把孩子送去好学校,不只是希望你们能search for a better life,更需要大家search for a better world。

        实习和公益都没有工资,但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后半句的前提是——哪怕穷困,也要胸怀天下的念想。

 

赵成:

        我还在读研的时候,在10年军工研究所做实验的时候爆炸受伤了,因此成为了视障人士。我是盲人与正常人这两个世界的桥梁,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其实有很多盲人,但盲人并不容易融入正常人的群体。

        这本质上是因为教育的区隔,无法实现信息的无障碍,很多盲校的培养目标,只是让盲人做一个优秀的推拿师。虽现在有视障的律师,速记员,但这种都以个人的突破为主,没有形成视障群体就业的多元化。

        因此,在我看来,大学生做公益就是要去“看见”那些社会所忽视的,同时也要帮助那些“看不见的人”。

 

 

议题二:大学生做公益怎样克服资金来源以及团队组织等问题。

 

刘泓: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大学是什么,大学只是给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吗?答案是否定的。

       身为大学生,第一件事情是走出去,做残障会这么做,做基金会这么做,做环保也会这么做。加入一个公益社团,大一要作什么,大二要做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被规划好的时间线——公益不仅仅只是一个暑假的项目,而需要连接性的时间脉络,才能深入到一个地方去了解它。

 

成旭敏:

        公益圈最不差的就是钱,在公益圈里有钱人是很多的,你觉得没有钱,问题可能出在别人认为不值得给你这个钱,同样,校园里也不存在没钱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把事情做到位、透明化,让对方知道你的活动有什么产出,让对方知道,你的活动对他们,对被帮助的人有什么帮助,哪怕只有一百块钱,都是一笔社会资源。不能说,别人献爱心给我,我就理所应当要那这一笔钱,我们要想怎么反馈给别人这一百块的价值。这个做到位了,钱就会源源不断来这里。比如至美公益基金会,每年都有开放申请,大家可以尝试。

 

朱璐艺同学:

        资金的来源可以有很多,比如通过众筹。因为浙大算是拥有一个比较好的公益环境,也可以充足利用社团联合会的作用。此外,学校和学院也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

 

周功武:

        可以充分利用基金会中心网——检索资金会。此外,在项目设计时,就要考虑项目本身是否带有可传播的基因。

 

赵成:

        大学生对于公益理解的不同,但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公益是一个小种子,无论是献爱心还是改变社会,都可以是公益。比如对信息无障碍的实现,我们在和阿里巴巴的工程师沟通时,他们的理解就是在“帮助别人”,为什么不在产品建构的过程中就重视这一点,譬如APPLE的voice over就做得很好。

 

邓飞:

        能量是守恒的,大学生在做公益的时候,需要提供好的解决方案,用做产品的思维做公益,公益就是做产品,捐款就是买体验,我们大学生没有钱来做公益,没有这个能力。因此,我们需要问自己,能给社会带来什么,从而再思考是否能吸引资金的投入。





益”社风采

 

南京你我关爱青年社——“不仅有性,而且有爱”

 


我们做公益不是担任教学者的角色,而是陪伴者。

一、何为公益

    如果说公益有一个最终目的,那就是你我他都一样。对于青年社而言:则是在有关“性”的方面,实现性教育,推广性安全,减少性伤害,呼吁性平等。

二、青年社的主要从事项目

     其一,设立玛丽成长营,领导力培训,帮助性教育延续下去。

     其二,ICAN引导员培训,参与式培训,维持社团运营。

     其三,为爱知艾,推动HIV检测,做检测反歧视,倡导大家知道怎么做检测。

     其四,咸猪手拜拜,针对公共场所性骚扰,衍生出安全地图,让每个人知道自己所处地的安全指数。

     其五,性教育的闲扯处,设立专门的聊天群,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浙大无止桥团队——“有桥,我们在一起”

 


桥",在那儿!

一、何为无止桥

    无止桥慈善基金是一个在香港注册的慈善团体,旨在鼓励香港和内地大学生运用环保理念,义务为国内贫困和偏远的农村设计和修建便桥及村庄设施。

    浙大无止桥团队成立于2016年,团队成员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至今已经参与了3个无止桥项目的建设,并正在参与一个新无止桥项目的建设。

二、无止桥的主要从事项目

    秉持着为偏远地区修建桥梁,为山区孩子搭建求学之桥的目的,团队参与设计了两座公益桥梁,谢家村木桥与河沙坝桥;此外,还参加了8项工艺民生项目的开发。构建了安全的求学之路,同时影响村民自发改善生活环境。

    在此过程中,高校学子亲身参与设计与施工,达成校际团队合作,运用互联网工具(各大高校无止桥,微博热点等),实现潜在桥点挖掘,公益团队资源共享,专业技术手段尝试等多种公益模式的突破。

 

 

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公益事小,但非小事”

 


这是一颗跳动在“浙里”的爱心,明亮而友善。

一、委员会介绍

    浙江大学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URHA)下辖五个部门,分别为权服部、公益爱心部、办公室、宣传部、商铺事务部。其中公益爱心部是一个旨在促进浙江大学物资循环利用及爱心事业发展的部门,主要活动有爱心车及爱心物资发放。

二、委员会的主要从事项目

   认真解决寝室问题,提供各种建设良好寝室文化氛围的活动方案。此外,爱心车发放是委员会一个很重要的公益项目:通过清理无主车辆,有序发放给有需求的同学,实现校内资源循环利用。公益虽小,但是志愿工作体现个人价值和团队协作,而且志愿者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总是远高于活动本身所设想的程度。同样,爱心物资回流也能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培养志愿者循环利用的意识。

    URHA有一个先天的优势,那便是可以和学校管理层的进行资源链接。而对于那些入门级的社团公益活动,可以统计、记录服务的数据,从而将成果进行量化呈现。

 

美丽中国——“我们致力于教育公平”

 


让美丽走入中国,让公益走向世界。

一、美丽中国简介

       美丽中国成立于2008年,是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下设的教育非营利项目。项目通过两年轮换制,输送多批项目老师进行两年长期服务,实现一岗多人,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提供持续稳定的师资力量;同时,两年项目体验,加以专业的培训支持,让项目老师经历扎实的基层教学实践,使提供优质教育、促进青年成长成为可能,为中国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积累大批未来人才。10年来,美丽中国已经累计向云南、广东、广西、甘肃、福建的270多所中小学输送了1500余位项目老师。

二、美丽中国大使团队

       美丽中国校园大使项目是由美丽中国针对高校学生设立的项目,聚集了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关注公益且致力于解决教育公平的优秀青年。大使的任务为招募支教团队以及与对接项目学校合作。

       第一年,美丽中国校园大使将接受培训,组织校内论坛并与支教地老师合作探索新的项目。如浙大团队就开展过参观探访学校、十万个为什么(线上解答)、互寄明信片等活动。第二年大使们会参加美丽中国举办的精品活动,如慈善晚宴、暑假精英营等。

 

 

浙大心系西部协会——“让公益顺畅起来”

 

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一、西协介绍与公益目标

       浙江大学学生心系西部协会至今已经有了11年的历史,是一个专注于短期支教的公益社团。

       西协副会长赵宏洋认为,对于一个公益组织而言最重要莫过于口碑与影响力,而保持口碑与影响力的方法则是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二、顺畅公益

       让公益顺畅起来,就必须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所谓合适的人,首先组织内成员需要志同道合,对公益态度诚恳,此外社团的合作组织也要有对公益的诚心。合适的事则是找到符合大学生的能力与需求的公益项目,对于西协来说就是他们一直专注的短期支教。如今,西协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完善。这一模式主要包括四大活动:暖冬游园会(支教后的补充环节)、图书义卖(资金筹措)、支教志愿者培训、暑期支教。

        西协也在努力改善模式,尝试新鲜事物,以防止整个社团失去热情。目前,西协正准备建立更多具有长期合作的支教队,发现当地存在的教育以外的其他问题并寻找合作伙伴进行改善。

 

 

益”友群像

公益论坛上半场合影


公益论坛下半场合影(分会场一)

 

公益论坛下半场合影(分会场二)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