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看到他们背后有光——交·点 下沉广场露天分享会后记
来源:文化中国成才俱乐部|时间:2016-09-16
接续着去年那个美丽的夜晚,今年文化中国成才俱乐部举办了第二次下沉广场露天分享会,并与前来的各位再次聆听了七位同辈与他们的大学故事。我们的同龄人如何度过了他们的大学生活?上下求索中,他们在知识中涤荡出怎样的智慧?他们是我们中间平凡的一个,但正如每个人一样,他们也有着上天赋予的与众不同的气质,幽默,洒脱,朴实,勇敢,敏锐,真诚。我们珍视这些品质,故而能在倾听中引起共鸣,会心一笑。“文化中国”四字之承载的,是这群青年人身上产生更为厚重而结实的力量,我们也相信,它将承载更多。
以下是夕阳下他们所讲述的故事:)
沉稳而厚重,来自UPA的马壮学长是这次分享会的开路先锋。他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三个人。第一个是他在普林斯顿大学交流时的室友,他告诉我们,这位室友很勤奋,花大量的时间在作业上,潜心码代码。这位学霸室友颠覆了大家对于自由的美国学生的刻板印象。在外求学,免不了有一场跨文化的交流盛宴,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大学生相聚一堂, 各自准备最能代表他们自己国家或地区的展示。他们一行人中,香港同学编了一个音乐剧,唱出香港精神,新加坡同学编了一个短剧,讲述64年独立以来新加坡的社会变迁。他的这位室友呀,一上台就跳起现代舞,还邀请观众席中的同学一起舞动,带起了现场气氛。而中国学生,只能拿出大学朗诵加歌曲串烧加书法表演,对于这种标准化流程,相信每个中国学生都不陌生,这样的展示无错却也无味。我们总是说我们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那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历史节点来展示,你能选出哪一个呢?很多同学会抱怨他们没有机会、没有材料,但他们缺乏的其实是一种较真。于是他提起了第二个人物,一位UPA的学长。他说,这是他在浙大认识的最擅长较真的学长。谈起思修课,一般学生只想着敷衍地混过去就好,他却找来马克思的原著仔细阅读。他会在课堂上发问,质疑教材上某一点和原著说的不一样,他这样较真,常常弄得老师一头雾水,但他从不停止分析和思考问题。第三个是一位台湾同学,是马壮创办“启明”计划认识的。这个项目旨在促进两岸青年交流,当时通过这位台湾同学向芝加哥大学申请资助,不幸遭拒。但是这位同学立即向马壮表示他非常感兴趣,非常愿意和他一起筹办。马壮起初不以为意,只回复“我跟你干”,不料在每天早上被塞满邮件的邮箱中,找到了这个项目存在的价值。项目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不仅要找钱找赞助,还涉及敏感原因以及时差因素。当马壮问他的这位朋友,为什么要打定主意做这些事情,他淡淡地说:“有意思,有意义。”“出发前永远是梦想,上路了才是挑战。”马壮脑海中突然响起一句话。总结起来,踏实、较真、敢想敢做,这才是一所大学应该教给学生的素质和特质。
别人的故事,可以是激情澎湃,也可以深沉忧郁;只要是经历,就能给人带感悟。来自文化中国的大三学姐王丹萍与我们分享了一个文革中默默维护着淳朴人性的老人的故事。从前她最喜欢跟别人说她学历史,因为她觉得这样很厉害,似乎自己心怀崇高的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可是发现自己真正喜欢上历史其实只是在上个暑假,她跟着三个日本老师,一个台湾老师和一个博士后,到建德乡村做口述史调查。这是一个文革中担任村长职务的老人,为了大炼钢,当时每家每户都要上交铁制品,可是有些家庭为了吃饭实在无法交出锅,于是他让不想交锅的村民偷偷把铁锅留下来。村长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在特殊的年代,人性以某一种方式给人关怀与照顾。她跟着老师们整理档案,突然发觉那些表格和文件上冷冰冰的名字,可以因为一个个故事而变得有血有肉。丹萍说,其实口述史不一定需要跟着专业人员走田野,身边的老一辈就是很好的历史材料。她鼓励大家回家问父辈,问问他们经历过的故事。她谈起了她的外婆,外婆总是强调要节俭,剩饭剩菜反复炒热就吃了,当时的她无法理解,可在当学会从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他者时,她开始理解外婆的心情和她一辈子做人做事的准则。学会理解,学会宽容,这是历史教会她的。
夕阳下,ITP成员林高健向我们展开了他游历四方的“背包大学的日子”。他修过了很多课,参加过了很多社团,而最珍惜的是那些背着背包走在路上的日子。说到马来西亚,最近的航空事故让人对马来西亚感到失望。然而,风景优美与灿烂笑容却是他不能忘记的。林高健说,真相一定要靠自己去发现,我们不能只能停留在网络上刻薄的只言片语,马来西亚真实的面貌需要我们亲身去体味。走过那么多城市,他最喜欢的还是伦敦,这里教会了他包容与谦逊。一位朋友准确地说出他的心里话:伦敦在海纳百川的同时又保留了最真实古老的自己。走在大街上,精美的建筑、宏伟的教堂无不述说着大英帝国的荣耀历史。在当今伦敦,一百多个不同的民族的人们生活于此,和谐共处,这也是伦敦作为世界文化中心的最好证明。上个寒假他去了菲律宾,这一次,他带着妈妈一起上路。这是他第十一次出国,却是妈妈第一次出国。旅途中,她到处拍照,讨价还价,大声说话,像一个没有“素质”的游客。但事实上林妈妈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师,只是没有人跟她过说旅行中的礼节习惯罢了。说到这里,林高健有些心酸,父母不是不喜欢旅行,而是把机会让给了孩子。所以,当你一直在往前走的时候,别忘了回头看一下,因为身后有永远支持我们的父母。进入结尾,林高健说:“再过76天,我就要毕业了,但是这所背包大学,永远也不会有结业的那天。”要做到一直在路上,一直保持好奇心,探索心,一直保持勇敢,保持感动。
自诩“逗比”的李朔学姐,在身体抱恙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来到现场,与我们分享了与热爱卖萌的剑桥教授忘年交的经历。跟Alan教授的相识,是一段神奇经历。她参加了一场讲座,听到教授套用人类学的一些理论框架对比了剑桥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异同。虽然他当时对浙大的评价没有任何不妥,但比较敏感的李朔还是觉得这个“英国老男人”是在鄙视中国的学校,于是讲座结束后她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讲台。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教授,您不觉得您讲座里对浙江大学的评价欠妥吗?”Alan当场被弄的不知所措。而她说的第二句话就是:“教授,我想申请剑桥大学人类学研究生。”说出这个话的时候,其实她连什么是人类学都压根不知道。教授开始对眼前这个小姑娘另眼相看。邮件来往了几个月,他们不断地谈论书评,谈论对未来的规划,谈论父母的期许,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于是李朔请他与夫人到她青岛的家里做客。在青岛的海边,教授激动地拉着李朔说:“从今天开始,你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不要再被你父母的看法束缚,不要再害怕孤独和寂寞,不要再害怕被别人孤立,忍受别人对你的一切批判和打击,不要回头,勇敢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不管你以后成为怎样的人,我都会为你感到自豪。”愣了几秒,学姐的回答:“I promise you.”尽管经历不可复制,但正如硕姐所说的,走自己的路,不要在意别人怎样看你。我们要做的,不是羡慕别人的经历,渴望同样的幸运降临自己,而是要努力闯出自己的路,寻找属于自己的可能。
“你们在澳门是说英语的吧?你们英语一定很好!”来自澳门的戴伟杰,可爱的Felix,操着一口不大标准的普通话向我们描述内地同学常常会问他的一个问题。他无奈地笑笑,回答说在浙大,澳门学子挂的最多的科目其实是英语。内地同学对澳门的了解之浅可见一斑。未来杭州之前,Felix对内地其实也知之甚少。高中毕业后,大多数澳门同学会选择到台湾或其他地方继续深造,可是他不想成为大部分的人,所以最后选择从澳门不远千里来到杭州。受到一些负面新闻的影响,一开始他觉得内地很危险,但一来到宿舍,室友热心地帮他整理收拾宿舍,他才觉得,内地没有什么不好的。亲身经历也许才是自己对一件事情的最好解释。大一曾经觉得学习很累,社团很多,但也因此结识到许多朋友,他坚持谦虚地学,谦虚地问,快速学习。后来到了大二,认识了一些台湾同学,趁着东风成立了港澳台学生交流协会,意在保障港澳台学生在浙里的福利。随着时间推移,他结识了越来越多港澳台同学,发现来到内地的大多数人变得越来越愿意留下来了,因为在这里,机会俯拾皆是。这说明,内地并没有人们原以为的那么差。不仅是经济层面,还有文化层面,他想起爸爸曾经告诉他台湾人民热情给他指路的例子,说:“我们中国自己有很好的文化,但是我们没有好好去重视他,我们要好好学习了解,还要更好地推广。”他分享了从澳门到浙大的点滴生活,这里的生活给他带来了挑战,但是接受生活的挑战才能赢得青春的精彩。我们中的许多人也将在不久的将来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前往异国他乡求学。我们或许会遇到比戴伟杰更多的困难,彼时我们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相信一颗开放和好学的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交流。
不一样的生活,不仅仅是关于现实生活的,还有虚拟生活的。我们习惯了在网络上发泄自己的情绪,在匿名的虚拟世界里肆意任性,然而郭旸学长一席关于“98密室”的解读却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网络世界的道德一直被我们忽视了许久。学长讲了两个观点。第一个是一时闹得沸沸扬扬的“换校长”事件。林校长刚上任时,因为他的发言失误,cc98论坛上一时间过激言论此起彼伏。论坛管理员开始删帖,同学们便开始抱怨失去言论自由。很多人觉得删帖是剥夺言论自由的事情,但他们却没意识到,他们的难听字眼其实是破坏了网络讨论环境,结果只会是更不利于大家自由发言。对学校的建言献策,学校其实是非常欢迎大家讨论的,可是大多数人在表达完自己的看法后,总是会附带一些反讽的言论。网络上看不到对方表情,只看到文字,是很容易会错意的,网络管理员只能删帖。因为某个人,建设性发言都顺带被删帖,是很可惜的事情。所以维护好讨论环境是很重要的,这是要靠大家共同努力的。另一个是多数人的暴政,或者说暴民政治。这样的现象在98上比比皆是,常常大家会针对某个帖子,群起而攻之,痛快地宣泄自己的想法,却不知自己已被道德绑架。网络论坛还牵扯到形式正义,制度公平这样的问题。以乌克兰事件为例,在公投表决的时候,有些人因为不知道如何投票而放弃选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向对立面势力一边倒的现场,这样的公平早已失去原来面目。往后在98论坛上发帖时,在敲下回车键前,我们应该要对这些问题好好思考一番。
张馨月学姐在夜幕下悠扬的歌声为我们的露天分享会画上了一个优雅的句号。想唱就唱,才是真性情!把思维谱成乐曲,才是真才女!说起这种潇洒,学姐回忆起自己的小学,是学校的素质教育在她心里埋下自由独立的种子。自那时起,她爱上写歌唱歌,一发不可收拾。面对学习中遇到的需要记忆的历史知识点,她写好词谱上曲,便轻松快乐地背下来。她写的歌不会发表,也不为迎合大众口味,就是一种自己的乐趣,跳动的音符让她的生活有了自己的节奏。所以她觉得唱歌的时候其实是在做自己的知己,在跟自己聊天。眼睛嘴巴可以闭上,但是耳朵无法闭上。尽管盖住耳朵,声音还是可以通过骨骼、血液把周围的一切都传到内心,产生共鸣,成为你的一部份。“不是嫌声音多,而是嫌掩盖了我们真正想要听到的声音,来自爱的人,来自天地、自然的声音。”她发现自己改掉了过分情绪化的缺点,因为她找到了自己存在世界的方式,在跳动的世界中找到共振的频率,化成一种旋律。在浙大求学时,孤独迷茫让她更加离不开音乐,她已经习惯把看过的书,把思考结合到歌曲中,说着说着她唱了起来,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在她的歌声中受到诱惑,得到拯救。这就是她的记忆,她的学习,这就是最好的捷径。结尾处,她献上了为文化班所创作的一支歌,豪情中我们为她打着节拍,倘佯在这歌声里。借着别人的歌曲,我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歌喉,而哼着自己的小调,展示的却是自己的心声。
我们有幸在这里和七位亲爱的朋友分享了他们的生活,也期待在不久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人加入我们,一起在某个静谧的夜晚,一群人一起席地而坐,仰望星空,听听内心的声音,讲讲自己的故事。我们相信,有热爱的地方,便是光亮处。